网站首页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十年发展路 鼎新须革故(转自南开大学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12-30

  对于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来说,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由该院主持的“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课题纳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获准资助330万元,创南开文科纵向课题经费新高;研究院与阳泉市签署了《关于联合举办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培训班协议》,将就干部培训、人才交流等项目开展合作;由该院规划设计的有着“陆上港口”之称的青岛集装箱中心站也于不久前在胶州湾正式奠基开建。

  在这一年里,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迎来了十年华诞。回顾十年的发展历程,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感慨地说:“在南开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经发院是其中一个的创新点,奖惩分明的运行机制成就了制度的创新,与国内外密切的学术交流体现了观念的创新,这就是研究院发展的基本经验。” 

  体制创新激活一池春水1998年,南开大学成立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旨在整合学科资源,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研究院覆盖了经济、管理、社会、金融等学科,将多支文科优势力量集中到一起开展跨学科研究。 

  建院之初,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旗下只有两位“非在编”人员。院办公室的刘军至今仍记得建院之初的情景:“当时院里只在伯苓楼设有一个办公房间,我去挂牌子的时候往里面一看,不到十平米的屋子只摆着两张桌子,显得空荡荡的。” 

  坐在这两张空桌前办公的就是经发院的两位“开国元老”:经济学院的刘秉镰教授和商学院的王迎军教授。“名义上是副院长,实际上我俩担任的是管理、科研、打杂兼跑腿的职务”,王迎军风趣地说。

   不仅缺乏人手,没有科研项目也是令两位院长头痛的问题。与其他学院相比,刚刚成立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在竞争各类“计划”、“基金”上显然不占优势。刘秉镰和王迎军亲自跑到全国各地的公司、企业洽谈合作,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很快打开了局面。第二年,经发院申请到的项目资助就上升为全校文科类第一,占全部文科经费的三成之多。 

  2003年,原属经济学院的交通经济研究所并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自该学科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桑恒康去世后,交通经济研究所一度陷入低谷,已连续多年未推出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那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的学科被边缘化了,大家都失去了科研的积极性”,交通经济研究所青年教师白雪洁回忆说。

   然而来到经发院,教师们很快发现了这里运行机制的与众不同。研究院以专兼结合、一专多能、一岗多责为原则,在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和对外合作保持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水平。在这里,行政人员和教师的工作职责泾渭分明:一方全权打理好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另一方则得以安下心来开展课题研究。“我们不再需要关注报账之类的杂事,可以一门心思将精力投入到写文章做项目中”,白雪洁道出了教师们的心声。 

  “简单来说,我们采用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体制”,刘秉镰解释说,所谓“胡萝卜”即奖励机制,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干得好就能得到“胡萝卜”;而“大棒”则是惩罚机制,如果缺乏良好的工作业绩就可能被“棒打出局”。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衡量工作成果的三个指标,院里每年都会综合评定教师的工作”,王迎军补充说,“成果突出的教师将会获得物质、精神上的双重奖励”。

   研究院教师王燕介绍说,前几年就曾经有两位教师因工作水平较低而被经发院辞退。“经过我们查证,这两位老师实际上在外面开办了企业,因此无暇估计教学科研的工作,已连续多年未做出任何论文,院里只好忍痛将他们退回”,王迎军不无遗憾地说。

   如此奖惩分明的机制带来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从最初只有几人的“小作坊”发展为现在的近30名学术带头人、10位管理人员的“大智库”;从最初主攻服务企业、社会的横向课题到纵横并举的发展方向;从最初教师们各为其事的混沌状态,逐渐发展以为物流、运输、产业效率、区域经济为清晰脉络的整体构架。 

  交流合作打破学术壁垒 

  2008年12月13日,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台湾东吴大学共同举办了“2008两岸产业效率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作为国内生产力与效率研究领域内的首次学术会议,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推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事实上,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举办学术盛会已不是第一次。2001年,研究院与台湾东吴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共同发起“两岸三地现代物流论坛”,架起了两岸三地物流研究学者、物流企业和政府之间合作与沟通的桥梁,在海内外产生很大影响。过去的几年中,全国很多地区的物流相关管理部门和物流企业广泛参与论坛,并以此为契机达成了多项合作成果。2007年,研究院与东吴大学商学院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产业经济学科带头人学术交流活动”在两岸的相关重点高校引起广泛关注,对扩大南开大学产业经济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秉镰说:“共同举办学术会议,不仅仅是要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以这样一种方式为纽带,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学术研究团队,加强合作的深度,从而取得学术合作的实质性成果。”

   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与台湾东吴大学的合作。两校在成功合办学术会议的基础上,于2006年正式成立“南开—东吴中国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初期设置了4个研究室:产业分析研究室、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室、交通规划与政策研究室、企业财务与风险管理研究室。在这一合作形式下,该中心两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合作发表SSCI论文的成效显著,共同培育起产业效率这一新兴的学术方向,对扩大两校的相关学科的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创新合作形式、深化合作内容,有力地打破了学术研究的地域性壁垒,不仅带来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还为其更好地发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功能提供了条件。

   多年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云南、内蒙古、山西、河北、山东等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形成了长期而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这一合作形式一方面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参考,另一方面,定期和非定期地为企业提供人才教育和培训,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特别是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已经与可口可乐公司、天津港、天津航运中心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为滨海新区提供智力支持。

   境外合作办学项目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一大特色。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还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举办国际航运及物流管理专业硕士项目,通过联合办学,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及先进教学理念,为我国培养急需的现代物流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

   2003年,南开大学与澳大利亚弗林德斯(Flinders)大学联合推出国内第一个有资格授予医院管理硕士学位(MHA)的办学项目,旨在解决目前我国对高层次医院管理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推进我国卫生服务和医疗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进程。

   与弗林德斯大学联合开办的另一硕士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也成为该校在中国最大的合作办学项目。如今,双方已培养硕士毕业生1321名,学员遍布天津、北京、济南、青岛、石家庄、深圳、昆明、丽江等城市。   弗林德斯大学校董艾瑞克•尼尔表示,双方合作下形成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国际化人才培养非常有利。

   服务社会建设政府智库 

   自成立之日起,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就将中央和地方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方向,承担了大量政府委托的课题。2005年,天津滨海新区获批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很快瞄准相关领域,参与了大批国家部委有关滨海新区项目的研究。

   《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扩大开放的对策研究》、《“特殊类型与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理论与政策—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例》、《基于区域竞争力的物流系统规划模型与方法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增强和完善滨海新区服务区域经济的综合功能研究》……一系列以滨海新区为案例的重点课题,为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及实践建议。

   由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师白雪洁、王迎军等编写的决策咨询报告《政府在打造我市农产品流通产业链中的作用与切入方式》,受到了时任市长戴相龙和支升华、陈质枫两位副市长的高度评价。“这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操作方案,非常有借鉴价值”,戴相龙赞叹不已。

   经过十年的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虚到实,从单一到系列,不断钻研探索,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创新之路,打造成为南开的又一知名品牌。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顾名思义,就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学术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原校长、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侯自新说,“秉承南开‘允公允能’的校训,研究院还将在未来走出一条‘日新月异’的道路,为天津经济发展和南开大学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贡献力量。” 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