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与社会服务
大众日报:从“制”造更好地迈向“智”造
发布时间:2025-02-18

《大众日报》理论周刊 2025-02-18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和核心,抢滩第四次工业革命——

从“制”造更好地迈向“智”造

杜传忠



编者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山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下功夫、求实效,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山东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新型工业化是山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大众日报理论周刊本期聚焦新型工业化,邀请专家,就制造业转型升级、数实融合等话题进行深入解析,敬请关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5年经济工作,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对经济平稳运行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制造业的未来:向“智”求质

当今世界,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推进,引起产业体系乃至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这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和核心。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助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促进智能制造快速发展,引起制造业生产方式、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的深刻变革。具体说,智能制造是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通过使用大数据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自主智能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重构产品、制造、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由此变革传统制造模式,催生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从而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智能制造已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实现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技术路径,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借助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智能制造企业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自动化、精确化、高效化。这些企业不仅自身具备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而且能够通过示范和引领带动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走向智能化,从而提升新型工业化整体水平。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焦点领域。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高度重视发展智能制造,并围绕智能制造发展制定相应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如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德国发布“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英国提出“工业2050战略”;法国提出“未来工业计划”、韩国提出“制造业创新3.0计划”等。

从发展进程和内容看,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大致形成了两种基本发展范式,一种以德国工业4.0为代表,一种以美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


抢滩新工业革命,中国具有独特优势

2024年10月,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全球共有22家创新制造企业入选,其中来自中国的工厂有13家,占比接近60%,创下历史新高。至此,中国“灯塔工厂”总数已达72家,占全球总数的42%,居全球首位。

“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代表着智能制造发展的全球最高水平,是制造业行业中最先进、最智能、最绿色的工厂代表。我国入选世界“灯塔工厂”数量的增多,表明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制造业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柱、实体经济的主体和核心,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机遇,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我国在发展智能制造方面具有制造业产业体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市场广阔、需求拉动大等方面的优势,并且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注重对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智能制造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我国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丰富的技术应用场景,从终端产品、零部件、原材料到相关配套设备的完备产业链,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创新迭代,也有力促进了智能制造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了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成万余家省级智能工厂,“灯塔工厂”总数居世界首位。从运营成本降幅、生产效率提升、维护成本降幅、综合成本降幅、产量增幅等制造业主要经营指标看,智能制造企业都表现出明显优势。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垂直行业落地应用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通过智能算法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智能工厂能够自我优化生产过程,提前检测出潜在的故障点,改善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品质,并且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甚至能够实现自我维护。同时,我国扎实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已推进近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总体看,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有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加快推进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转型迈向“深水区”,必须积极突围综合施策

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发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制造企业发展理念、组织结构、生产模式等的全方位变革,对制造企业的资金、人力、技术、管理等具有较高的要求。与美、德、日等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制造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重要工业软件等相对缺乏。

目前,我国许多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进入“深水区”,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和落地,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智能制造发展水平。

首先,进一步强化和优化政府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

根据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和进一步发展要求,尽快制定实施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推进路径,建立推进机制,既要体现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性,也要体现出相应的差异性,同时还应通过财政、金融、人才培养及产业方面的政策,为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大力增强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能力。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的作用,新建一批智能制造国家创新中心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基地,完善智能制造创新生态。支持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开源社区、开源平台、开源项目发展,促进开放式创新、平台化创新,实现创新资源共建共享,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推动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突破,加快提升智能芯片算力水平。聚焦集成电路、关键软件等发展,提升数字产业化水平,加快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融合创新。

第三,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夯实智能制造发展基础。

积极推进5G、工业互联网、算力平台和数据中心建设。重点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培育算力产业生态。

第四,加快培养造就大量智能制造人才。

包括掌握制造技术,熟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善于解决产业工程问题的智能制造高技术人才;知识先进、技术精湛、能工巧匠型的高技能人才;高质量智能制造管理人才,特别是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素质能力的企业家队伍。

第五,培育发展更多示范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灯塔企业,推广这些企业的成熟技术、运营模式和生产方式,充分发挥它们的引领示范作用。

注重发挥大型制造企业、“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在智能制造发展、共性技术研发创新等方面的带动、引领作用,实现大中小企业在数转网联智改、发展智能制造过程中的有效协同。最后,基于智能制造发展要求,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要素配置机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高质量推进智能制造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作者系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原文链接:https://m.dzplus.dzng.com/share/general/0/NEWS2147287EUOSHZRFMKN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