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与社会服务
新视野 新思路 新动能 ──“创新天津”高端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19-03-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为了进一步研讨创新引领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天津市经济学学会在近期成功举办首届“创新天津高端”论坛。天津市各高校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约70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新视野

      以创新引领天津经济转型 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我市也提出加快推进“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要实现这些目标,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这一根本性转变,其动力来源于创新驱动。

      天津市经济学学会会长、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教授认为,中国已经从贫困落后的后发国家成长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目前,在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中创造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产品高端化在内的科技创新需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创新供给之间共生共融。能否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和苏州在内的前沿城市,都充分认识到我国即将从制造业中心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转型趋势,纷纷把城市的发展目标界定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城市。通过城市发展目标的新定位,以创新为引领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南开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杜传忠教授认为,全球制造基地正在向创新型城市转型,这是当前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新趋势。在高速增长阶段,经过30多年的努力,天津成为我国北方重要制造基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城市,具备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无论是科技创新资源基础还是从北方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看,实现从制造城市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型都是天津经济发展的方向。无论是“一基地三区”还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都应当以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为基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新思路

      科技创新与制造融合 加快创新生态系统培育

      在北方经济发展中,有可能率先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地区就是京津冀地区。

      刘刚教授认为,一是京津冀地区拥有1/4以上的全国科技创新资源量,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尤其是北京,已经明确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科技中心建设的城市。二是在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科技创新资源,而且需要科技创新与制造的融合,因而,京津合作共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应该把新型创新区建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智能化作为抓手。

      天津商业大学吕明元教授认为,应从绿色转型和制度创新角度,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营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治理体系,推动天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是天津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元年,如何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制定和实施新的战略和行动计划,是今年的工作重心。

      首先,加快建立若干新型创新区和培育创新生态系统。经济发展往往源于微观经济主体对环境变化的积极试错。

      杜传忠教授认为,可能只是一个偶然的试错带来的占优方案,因为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快速放大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城市新的竞争优势。在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能够鼓励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积极试错的创新创业活动往往发生在新型创新区。而使试错中获得的占优方案快速扩张的则是新型创业区中的创新生态系统。与传统的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根本不同,新型创新区以包括网络、数字和智能在内的新兴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导向。围绕着包括数字和智能科技和产业发展,新型创新区栖息着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生产三类群体,他们之间的高度互动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机制。

      河北工业大学张贵教授认为,新型创新区是创造科学与产业无限链接的地方,通过网络空间的链接和扩散,能够带动本地、区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天津目前仍然没有这样的新型创新区。建议我市在中心城区和城市的更新改造区建立若干以数字和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创新区,加快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使之成为推动天津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新引擎。

      其次,构建高效的创新治理体系。

      吕明元教授认为,在创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作用的关键是是否建立起高效的创新治理体系。创新治理体系不仅包括政府作用的发挥,关键是形成多元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的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和发展的治理机制。在多元创新主体中,高度重视高校、研究机构、平台企业、创新型企业、科技投资者和其他中介组织的作用,协同推动作为城市转型发展新动能的新兴科技的产业化及其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融合。

      第三,加快制定应用场景开放政策培育平台组织高效配置资源。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需要应用场景的开放和平台组织的培育。

      天津师范大学吕景春教授认为,天津更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两个借助”:一是要借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都资源”来发展创新平台,放下身段搞合作、协作,大力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天津要找准自己的创新“生态位”,同时要善于“借东风”寻求共赢发展;二是要借助“外脑”和“外力”,把创新平台打造成为一个开放、有效、可持续的价值创新系统──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和技术专家帮助平台应对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和解决相关领域的技术难题。

      第四,要充分发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天津财经大学马亚明教授认为,无论是产业创新还是科技创新,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必备的前提条件,政府应加大前期引导资金对“大智移云”产业的投入,应优先支持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开展“股权+银行贷款”和“银行贷款+认股权证”等融资方式创新。

     最后,基于有效的容错机制建立问责机制。

     刘刚教授认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是高度不确定性的事情,如果没有容错机制难以发挥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尤其是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如果没有有效的容错机制只是简单的问责,可能出现避责现象的大规模出现。科学的容错机制的关键是以程序合理为中心,建立科学公正的做事程序,在程序合法的情况下,即使出现问题,可以免责。

      新动能

      创新驱动 凝聚共识 把握天津科技创新方向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在于提出了一系列新进的理念和战略。新理念就是建立在对科技创新的趋势性特点或规律性认识基础上、能引领指导未来发展的价值观、愿景目标的新判断。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理应驱动天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

      天津科学学所所长李春成认为,在天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同样需要新的理念的提出,引领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样,对经济发展而言,新的理念和科技发展定位的提出能够改善全市人民的预测和提振信心,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

      展望2035的天津科技创新发展,首先要解决战略地位问题。各级政府和功能区要真正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喊口号不解决问题。其次,遵循创新要素的投入产出规律,千方百计提高科技人财物的投入水平和聚集能力,期待民间大手笔投资科技。第三,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和增强科技的有效供给关键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大创新主体的能力高低。要真正按照“三个一流”的标准,着力提高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力和规模,大企业、大平台的作用日益突出。最后,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提高京津冀协同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建设。

      天津师范大学陈元清教授认为,天津要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定围绕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是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制度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二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夯实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基础;三是推动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适度和有序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同样,天津市建设成一流的创新之城,也应把握好输入性创新基因和原生性创新基因两者的来源途径。

张贵教授认为,一是要引进诺奖级的国际创新资源;二是吸引国内高端创新资源;三是充分发挥北京的科研、人才优势,与中关村三城一区形成联动机制和效应,集聚与吸引北京的创新资源,优化空间分布及空间组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