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与社会服务
天津日报:激发实体经济 发展新活力
发布时间:2019-10-16

       

     天津日报:2019-10-16 

     网址: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19-10/16/content_159_1716626.htm

      把握技术创新需求,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加速吸收国内外的科技创新资源。

  根本: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解决实体经济动力不足  

  刘刚

2012年以来,随着市场需求条件、要素成本和环境约束条件的变化,我国的传统实体经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同时,随着互联网与硬科技的融合,包括电子商务、智能硬件和智能制造在内的新实体经济发展方兴未艾,逐步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正是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因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是中小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转型为创新型企业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解决发展的动力不足问题。

  近年来,因为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尤其是消费结构升级对实体经济产品和服务提出了强烈的升级需求。而产品升级需要创新投入,技术供给不足、人才匮乏和缺乏资金投入是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第一,为推动实体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通过税费的降低为企业提供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在盈利能力不断下降和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的条件下,过高的税费负担会不断压缩企业的生存空间。同时,企业产品升级本身就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如果不能形成社会分担机制,企业会面临严峻的形势。

  第二,中国实体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往往是专业化程度高和供应链体系完整的产业聚集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把握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技术创新需求,通过搭建技术创新平台的方式加速吸收国内外的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从目前国内外产业集群转型和发展的实践经验看,这是一条比较可靠的发展路径。

  第三,积极实施互联网+。目前我国的数字红利还远没有得到完全释放。数字和智能技术向传统产业的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加快制定和实施数字和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举措。数字经济包括两个部分:数字科技产业化部门和产业数字化部门。实体经济的发展既依赖前一个部门也依赖后一个部门。其中积极推动数字科技向实体经济的融合主要指产业数字化部门。因为中小企业没有能力掌握数字技术,同样需要政府政策的激励和平台的推动。

  第四,通过改革融资体制,促进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的盈利水平低于虚拟经济。尤其是包括房地产在内虚拟经济持续多年的收益不断把资金投入到非实体经济。非生产性投资的增长不仅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且最终会因为没有带来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影响市场需求和消费。如何抑制虚拟经济的发展,使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不仅是解决实体经济本身的问题,而且涉及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是根本。而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问题,涉及到国家和地方政策、大学和科研院所、企业和金融机制诸多主体的协同。构建一个有效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微观激励约束机制,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心。

  (作者为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

  振兴实体经济需要解决当前实虚失衡的问题。

  关键: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

  丛屹

  新常态下,传统粗放增长模式“重数量、重速度、轻质量”的弊病凸显,内在结构性失衡问题严重,资源消耗和能耗系数过大、生态和环境损耗过大,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面对社会需求的升级、尤其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中的高质量要求,现有生产体系的供给侧暴露出诸多短板。如,近年来的“海外购”现象,反映出我们的生产能力没有跟上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这也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所指。所以,实体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实现动力、效益、质量方面的变革,是客观需要,也是必然趋势。

  振兴实体经济的本质,可以概括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八个字,需要处理好两个问题。首先,振兴实体经济,要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解决当前实虚失衡的问题。虚拟经济要坚持“去杠杆”的总基调,坚持金融的创新必须“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杜绝资本市场中的“钱生钱”式的投机成分,稳住房地产市场,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创新制度和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其次,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保持战略定力”,坚决改变对旧有的粗放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和“留恋”,努力开拓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结合天津实践,按照“一基地三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定位要求,振兴实体经济,要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和“北方国际航运服务区”为目标,金融的发展应紧紧围绕服务于这两个目标,围绕“科技金融”“开放金融”做大文章,形成可推广、有示范作用的改革创新成果。这既是天津振兴实体经济的基本内涵,也是天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挤水分”,明确四大战略新兴产业方向,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正是笃定于“振兴实体经济”这一基本逻辑的具体体现。

  (作者为天津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自贸试验区要借助开发开放的先行便利,提高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举措1:放大自贸试验区功能优势

  蔡玉胜

  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结合起来,放大自贸试验区功能优势,实现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对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借势自由贸易试验区,提高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制造业的新活力在于借势发展,一是自贸试验区要借助开发开放的先行便利,加快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产业的集聚和集中,夯实自贸试验区实体经济基础;二是要借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势头,将制造业的发展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纳为一体,将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政策体制优势和区域产业优势相结合,在促进制造业升级和发展制造业关联行业上多下功夫,进一步优化区域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第二,探索推动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体制创新。利用负面清单引导高端制造业聚集发展,在负面清单设计中考虑突出实体经济特征,助推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再推一批新的扩大开放举措,加大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对外开放,利用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优势,加强制造类企业与金融类企业的对接,利用投资与服务便利化措施降低制造业成本,利用跨境服务促进搭建跨国公司货物、资金内外流通平台,推动制造业对外贸易便利化。

  第三,发挥自贸试验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先行先试经验的复制、推广。不仅要重视项目库建设,更要重视制造服务平台建设。把制度创新的重点应放在高端制造研发平台的打造和制度环境的耕耘上。破解制约先进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探索优化制造业的负面清单管理,突出融资租赁对高端装备制造的扶持,支持制造企业开设自贸账户,利用自贸账户开展境内外融资、境外证券投资等先行先试创新业务,通过体制、机制、政策的外溢,逐步将自贸试验区内实施的先进制造业扩大开放措施,扩大至自贸试验区外。

  第四,促进自贸试验区与周边区域的先进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自贸试验区应围绕效益好、层次高的目标,重点考虑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相关领域渗透潜力巨大,能够为相关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的产业。在制造业产业链中,加大对研发、设计和技术应用等适合在自贸试验区发展部分的引导。鼓励周边地区主动融入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氛围,积极探索创新优势的共享和互补。鼓励自贸试验区和开发区、高新区等功能区加强制造业产能和外贸合作,联合培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区域开展园区合作,联合制定产业链延伸项目和招商措施。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多措并举降低企业各种成本,让实体企业轻装上阵。

  举措2: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企业综合优势

       白雪洁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的根本目的是让实体企业轻装上阵,重塑或再创企业综合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用工成本。适当放缓社会普遍性最低工资标准调整频率,合理控制调整幅度。适当降低企业的社会保险费负担。推进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分类推行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奖优罚劣。加快建成覆盖全市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等。

  第二,全面落实国家政策,降低企业税费成本。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增值税税率下调,更要加强对小微企业实际税费负担的全面调查,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全面清理和整合规范与行政审批相关的各类认证、评估、检测、设计等中介服务,编制并公布中介服务项目清单,接受社会和企业监督,规范保留的中介服务项目收费,逐步实现市场调节定价。

  第三,多方联动,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银行减少涉企收费项目,继续调低收费标准,加大对违规收费项目清理规范和督查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产品和公司债。进一步培育主板、科创板上市企业,支持企业在股权交易中心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机构投资初创期企业。进一步发挥海河产业基金的引导性作用。深化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广专利权质押、商标权质押和排污权抵押贷款等融资创新方式。加大对暂时困难企业的贷款周转支持。进一步推广年审制贷款、无还本续贷等还款方式。

  第四,以集约高效原则,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创新土地供应方式,积极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建立健全土地市场的激励和惩戒机制。鼓励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企业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前提下通过拆建、改扩建、加层改造、利用地下空间等途径提高容积率的,不增收土地价款。鼓励利用村镇园区整并、淘汰落后产能土地建设标准厂房。

  第五,以电力制度改革为核心,全面降低企业动力成本。建立完善电力批发市场,探索引入售电侧竞争,逐步实现公益性以外的发售电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扩大企业直购电范围。

  此外,通过规范港口、机场、铁路和公路等经营性收费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加快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示范服务机构“三位一体”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全方位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投融资、人才与培训、创业、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法律援助等服务,大幅降低小微企业的管理成本也迫在眉睫。进一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则是促进实体经济长久发展的根本之策。

(作者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增加数字要素在各领域投入和产出的比重。

  举措3: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薄文广 李晓洁

  当前天津经济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实体经济一直是天津的优势,更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天津经济转型发展。

  在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制造业上,大力推进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改造和提升,针对性地吸引和扶持相关数字技术在天津制造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测试认证、物流仓储、售后服务等环节深度应用,通过提升专业化水平为制造业部门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支撑,不断增加数字要素在企业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延伸和提升天津在产业价值链中地位和作用。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上,围绕天津人工智能“七链”走天津本土企业“内援推动”和天津之外企业“外援带动”相结合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好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合作平台优势以及“开保高”等功能区优势,实行“以市场规模换项目”,“以应用场景换项目”,以“专业资质换项目”的精准招商,加快构建并完善天津数字经济创新生态体系。

  大力发展智慧港口、跨境电商、数字金融等天津亟需扩展的现代服务业。天津核心战略资源的天津港在当前整合大背景下,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挑战,应加快智能科技与港口各领域深度融合,建设统一的港口数据资源服务中心和物流服务管理平台,构建便捷高效的港口集疏运体系,缓解港城矛盾,实现智慧型运营管理和企业生产操作智能化升级,提升天津港服务效率和辐射影响力。此外,应充分挖掘和运用好中央对天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定位,有效去除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路障”,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深入应用,大力推动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创新。

  经济高质量发展越发离不开地方政府高效管理的软服务支撑。应以建设天津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为依托,强化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大力推动政府相关信息和数据资源的共享与开放,加快天津信息资源统一开放平台建设,让更多数据“跑起来”和“用起来”,助力天津营商环境的改善。同时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在社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做到便民利民,更好提升百姓生活品质和获得感。

  (作者薄文广为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李晓洁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鼓励以各类创新主体载体为依托,实现创新资源整合。

  举措4:协同创新 创造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吕静韦

  深化京津冀区域协同,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以协同创新为抓手,不断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动性,不断增进企业发展实体经济的主动性,不断创造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第一,强化市场主体的协同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在关键技术和领域的率先突破。协同创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鼓励以京津冀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载体为依托,实现创新资源整合,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动力。充分发挥天津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优势,通过智能芯片、5G技术、传感技术的率先突破和应用,提高城市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加快实体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第二,加快优化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拓展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各类开发区、功能区、港口、产业园区是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也承载着激发区域实体经济活力和动能的重要功能。应围绕“天津智港”建设目标,不断优化各类平台的功能定位、规划布局,提升平台的枢纽功能,加大产业应用平台建设步伐,提高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效能。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通关效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附加值,增强服务京津冀、面向“三北”、辐射东北亚的功能,在发挥核心战略资源优势基础上,不断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

  第三,积极承接首都科技资源转移,提升先进制造的创新能力。首都科技资源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应充分发掘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示范、辐射、带动效应,围绕承接中关村科技资源转移,提升实体经济创新能力。要紧紧围绕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方向,紧盯首都大数据与云计算、云存储、超级计算融合等领域的产业和技术转移,打造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影响力较高的龙头企业,催化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实现优势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推动天津市实体经济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

  第四,优化协同创新与产业发展环境,创造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应围绕协同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不断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优化资本配置效率,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信贷支持。优化政府服务效能,按照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的要求,提升在税费管理、交通网络、科教医疗等方面的主动服务能力和保驾护航能力。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入机制,加强京津冀三地在高端科技型人才培育方面的合作,将创造性人才作为最重要的创新资源进行开发,为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始动力。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科院基地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强化金融创新能力,优化金融服务供给。

  举措5: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王立岩

  振兴实体经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推进天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一,端正服务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意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一是厘清金融服务范围,主要对环境友好和天津产业升级的重点行业和领域提供金融服务,避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差异化服务。二是牢固树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思想,构建功能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帮助实体经济存量资源再配置。三是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的金融服务理念,引导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创新服务供给,夯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强化金融创新能力,优化金融服务供给。一是针对智能制造领域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进一步优化天津已有银行科技支行运营模式,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成立专业服务团队,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等智能科技产业集聚,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创新融合发展,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二是坚持区域与产业并举,加大对创新平台的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京津冀实体经济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和谐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区域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三是强化海河产业基金、智能制造财政专项资金、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的功能,助推天津航空航天装备、动力与储能电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形成高端示范作用,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基地。

  第三,健全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一是借鉴中关村的发展经验,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更多符合条件的实体企业到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天津股权交易所、天津滨海柜台交易市场融资,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银企合作,建立“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多赢”的政银企合作新模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全资控股的投资管理公司发展投贷联动融资服务模式创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构建金融服务保障体系,支持高水平金融技术在天津转化、培育和创新,完善金融服务的人才、智力、技术全方位支持体系,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服务天津实体经济发展。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举措6:形成天津制造业发展新动力

  吕明元

  如何认识和把握当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加快实现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优化宏观环境。一是要根据天津自身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园区发展定位,完善宏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打造信息服务的互联网平台,提高企业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政府的服务水平;二是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高贷款效率,建设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三是加快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并完善现有教育体系,积极引进高技术人才入津,助力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

  第二,推动智能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重点领域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围绕着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天津市的优势制造业,深化国有制企业改革,提高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动力。

  第三,激励企业“双创”,促进创新发展。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激励企业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创新生产方式和企业运营管理,增强高端产品的供给能力;促进企业在产品领域创新,重视产品品牌的打造,尽快形成一批市场认可的、消费者信赖的高端产品品牌;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增强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

  第四,鼓励民间资本,培育需求增长点。一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生产活动,提高投资率,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既帮助企业筹集了资金也提高了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二是要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价格改革和服务体系,解民忧,惠民生;三是适应国外严峻的发展环境,天津市要加快建设“智慧港”,着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和航空产业,打造高质量口岸经济,建设国际物流贸易高地。

  第五,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促进多元化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调整,减少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消耗,鼓励使用电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鼓励企业在生产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着力建设一批绿色制造的重点示范项目、示范工厂和示范园区,带动企业加快实现天津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

  (作者为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