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与社会服务
中国劳动保障报:解决结构性矛盾保持制造业就业稳定
发布时间:2020-02-27


制造业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保持制造业就业稳定是当前稳就业的重要内容。

 

制造业从业人数及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近年来,服务业已接替制造业成为新的“ 就业海绵”。201911 月, 国务院发布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数据显示制造业从业人数及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焦移动通信基站射频产品、智能终端产品、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致力于打造从硬件到软件、从部件到系统的具备垂直整合能力的共享制造平台, 现有员工5800余人。当问及企业近年来在吸纳就业人数方面有哪些变化时, 该公司董事长特别助理吕钧说:“ 随着公司的自动化程度提高, 机器人及流程优化替代了一些就业岗位, 吸纳就业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汽车行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目前除个别企业外,绝大多数汽车企业减少了对普工的招聘量。华晨汽车集团高级管理师郝乐乐告诉记者:“ 随着智能制造的持续推进,技术含量较低、操作相对简单的工作岗位不断被机器设备所替代。目前在整车制造的四大工艺(冲压、焊接、喷漆、装配) 中,除了装配外,其他三个领域的自动化比例都非常高,部分企业的自动化程度甚至达到90%以上。” 郝乐乐介绍,目前汽车企业招聘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具备成熟技能和特长的专业技术人员;二是具有较高学历的高校毕业生。

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吸纳就业人数在减少;另一方面现有的劳动力素质不能满足企业招聘需要。

吕钧向记者介绍,目前企业招聘硏发和工程类的员工比较困难,大多数的员工需要经过培训

才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郝乐乐表达了与吕钧类似的观点。“ 我们在招聘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应聘者的技能不足。企业对招聘来的员工必须进行二次培训,才能保证员工满足企业生产需求。”郝乐乐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成熟专业技能人才的争夺已呈现出白热化的状态。根据多年的招聘经验,目前汽车行业的紧缺人才主要集中在顶层战略规划与执行、专业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工艺、市场营销)、新兴领域(新能源、车联网、智能制造) 和专家型技能人才(设备维修工、产品调试工) 等领域。”

 

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就业结构调整

哪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宋锦表示:“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制造业使用资本替代劳动进行生产的趋势非常明显,且低技能劳动力被替代的问题较为突出。虽然客观上带来了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暂时性失业等问题。从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发生的就业替代早于中西部,但其替代速度正在减缓,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容易实现的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已经初步完成,如果不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附加值,其结果将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减弱和就业岗位的减少。”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雪洁也表示:“在未来,劳动力成本上升乃大势所趋,制造业工资增长的重要现实基础应是劳动生产率提升,否则会带来工资增长加速挤出制造业就业的结果。”

“ 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吸纳就业带来一定影响。部分标准化、程序化的中低端就业岗位将被取代。” 中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人工智能及自动化技术冲击下,制造业就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所占份额将进一步降低。被替代行业中技能水平较低、年龄偏大人群转岗就业存在一定困难,岗位结构与年龄构成错配以及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劣势相叠加,可能在中短期内造成结构性失业,带来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蔡跃洲表示。

 

拉长产业链条  加快人才培养

为应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宋锦建议, 在产业政策上,应通过改善制造业产品质量、拓展生产服务区间、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提高低技能劳动力在制造业的生产率,降低被替代率。在公共政策上,应控制最低工资标准的过快增长,避免产业集中转型和下岗再就业的大规模发生;提高劳动力市场流动性,改善公共就业服务,主动疏导就业再匹配。

温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罗军提出,制造业服务化是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重要手段,有

助于改善劳动力技能结构。他建议,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化制造业要素投入结构,发展面向制造业的研发设计、金融保险、信息技术、交通物流及品牌营销等生产性服务,实现与制造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从而提升制造业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对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给制造业吸纳就业造成的影响,白雪洁提出,建议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将中西部地区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以人力资本培训的方式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制造业部门,增加工业部门的有效劳动力供给,以防止制造业工资因劳动力供不应求而进一步快速上升。同时,探索以多种方式优化劳动力、资本、技术组合,通过提高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来缓解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为应对人工智能的冲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要高

度重视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替代效应在短期内集中释放并转化为总量失业的风险。具体而言,他建议构建人才培养与制造业产业联动预警机制,建立专业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提高计算机等新技术课程在通识课程中的比重;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相衔接的预测机制,构建企业、行业协会与培训机构等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协调联动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此外,由于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就业的替代与创造并不同步,为应对人工智能冲击,蔡跃洲建

议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方面入手,对就业结构调整中受影响最大的群体提供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