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与社会服务
天津日报: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机遇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发布时间:2025-01-10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天津日报》第09版:理论创新

杜传忠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当今世界正经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新兴技术加速迭代、密集涌现,产业变革加快推进,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一、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奋进,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我国高质量发展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新征程,新型工业化具有新的特征和要求。

第一,它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工业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力量。协调是新型工业化的内生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平衡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的关系,着力解决工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全面优化生产力布局。绿色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推进新型工业化要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为重点,将低碳发展贯穿于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开放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将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国际产业链、创新资源紧密对接,有效吸纳全球技术、要素赋能我国新型工业化。共享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宗旨,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的积极性,着力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它是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的工业化。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通用性目的技术和战略主导技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面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产品、制造、服务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过程,由此显著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推进制造业数智化水平,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必须以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三,它是以新质生产力作为主要拉动力的工业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并使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实现全面跃升,由此产生超越以往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作为主要产生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条件下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数据、算力、智能、创意、标准等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基本技术支撑,系统集成构成驱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四,它是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支撑的工业化。这种产业体系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和优势:一是协同化,各种生产要素协同互动、高效配置,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二是融合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三是开放化,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有效聚集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四是数智化,实现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快速推进,产业数智化水平明显提升。五是低碳化,打造绿色制造产业链,进而形成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六是安全化,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二、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工业化作为工业革命发生以来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一直与工业革命的进程及作用紧密相关。工业革命过程中集聚式涌现的新技术,一方面推动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竞争优势突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另一方面又显著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甚至脱胎换骨,形成新的市场竞争优势。无论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大量涌现,还是传统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都将有力提升工业化发展质量和水平。从历史上看,以蒸汽技术发明应用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发明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都曾有力推动了当时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并使那些在抢抓工业革命发展机遇方面成效显著的后发国家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其所引致的要素、技术和产业深刻变革,将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第一,数据成为继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之后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产生于人类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非损耗性等特点。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突破,使得“机器”可以自动地创造内容(数据)。数据越来越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投入要素,数据的生产、开发、利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型工业化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水平。

第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驱动力量。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生产力变革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推动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动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信息技术基础上,表现出更加广泛的渗透性、较强的替代性、明显的协同性、突出的创新性,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由专用型发展为通用型,其所表现出的强大自生成性、自学习性、自创新性等特征优势,将进一步全面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融合,总体提升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第三,快速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推进,以数智技术应用为基础衍生发展起来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增多,由此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产业体系。与此同时,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由此,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三、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机遇,顺应工业化发展大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一,加快促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推动研发新的工业产品和服务模式,增强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动能新活力。重点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广泛应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以新质生产力有力驱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第二,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数字化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重点工业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专项行动,坚持“一链一策”,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一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发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清洁氢、新型储能等新领域新赛道,落地一批科技重大应用和产业化项目。进一步深度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提升我国产业体系国际化水平,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三,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优先针对产业链转移风险较大的行业,以国家和地方合力支持的方式,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培育有应用前景和需求市场的智能制造技术产业。支持形成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和全面接入能力的基础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一批架构于基础型平台之上的专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为中小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加大制造业场景中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支持工业App发展,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提高企业知识提炼能力。

第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一是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构建技术攻关、迭代应用、生态培育一体化推进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项目。二是进一步优化财税支持政策,加大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数字化升级等的支持。进一步完善产融合作机制,健全金融支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机制。三是完善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建立完善新兴产业的适应性监管体系。四是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五是完善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机制,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做强绿色制造业,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强碳管理体系建设。六是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第五,加快培养大批高水平人才,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新形势下推进新型工业化,对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键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工作机制,为人才成长和发展厚植土壤、打造舞台。要根据新型工业化新特点、新要求,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培养急需人才。根据第四次工业革命条件下智能制造发展要求,重点培养大量熟练掌握数智技术,善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工业高技术人才,培养大批知识先进、技术精湛、能工巧匠型的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智能制造管理人才。

(作者为南开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01/10/content_143094_1737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