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与社会服务
天津日报:乘“数”而上 改出数实融合新气象
发布时间:2024-08-07

《天津日报》8月7日第09版:评论

对话人:

杜传忠南开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闫丽本报评论员

数实融合,制度保障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以改革促数实融合,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闫丽:戴上VR头盔,可以在千里之外的工厂生产线漫游;机械臂协同操作,精准地从原料箱中将不同规格的螺母分拣排列……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化”造就生产线上的一道道风景。实际上,数实融合不仅是技术的融入,也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杜传忠:的确,信息时代,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渗透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这意味着数实融合正向着更高水平迈进。这个过程不仅涉及技术的作用、生产要素的融合、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等生产力层面的变革,还包括企业组织、生产方式、管理制度等生产关系层面的完善。以算力产业发展为例,日前发布的天津滨海算力调度平台就像一个“算力大脑”,可以对东、西部地区丰富的算力资源进行智能调度,实现算力资源跨地域共享。未来,人们用算力可以像用水用电一样方便。这样的便捷,离不开对“算力孤岛”的打破、服务机制的健全。以新的政策、机制、平台服务新的经济形态,才能从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闫丽:数实融合,瞄准的是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融合的过程中也有新的问题产生。以改革促数实融合,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精准发力。

杜传忠:打通数实融合的堵点难点,体制机制是基础,深化改革是关键。在供给端,数字企业的壮大,需要“扶一把”;数字资源的共享,需要打通信息“大动脉”。在需求端,中小企业向数而转,激励机制、配套服务都不可或缺;数字技术应用新场景的开发,同样需要协同创新。这意味着要有充足的政策供给、完善的制度建设,也包括企业层面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的变革。在海尔天津洗衣机互联工厂,20秒内完成十几道工序,一块钢板变身一个洗衣机内筒。龙头企业中的一些创新做法和模式,可以在政策的支持下向中小企业复制推广,促进产业链企业融通发展。正如数字技术的应用是全方位的,改革也是多角度、相呼应的,以产业需求、现实问题为改革的起点和导向,有针对性地破解难题,可以将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充分释放出来。

闫丽:数实融合的重点,在于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从传统领域到新兴领域,产业向数而转是大势所趋,也是难点所在。因地制宜、因产施策,加快产业数字化发展,是发展课题,也是改革命题。

杜传忠:不同的产业,特点和需求不同,改革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最近,在古文化街等景区,游客打开一个虚拟实景游数据平台下的小程序,就有了智能向导。这样的数字文旅新应用,背后是一个企业的创新投入,也是一个园区的全方位扶持。这家入驻天开高教科创园的企业,在园区的帮助下对接硬件服务商,还与高校院所牵上了线,共同搭建场景模型。在传统制造业,工业互联网能够实现设计协同化、制造柔性化、产品个性化;在农业中,借助物联网打造的智慧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湿度等信息。针对不同产业,政策与服务精准“滴灌”,增加数字技术的应用广度、深度,这正是改革实效性和精准性的体现。

闫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向奔赴”,离不开数字产业化的发展。开放的环境、创新的生态,让数字化的种子长出产业的森林。我们如何以改革营造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一流环境?

杜传忠:在数字经济中,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数字平台成为新的组织形式,算力成为新的生产力形式,人工智能成为新的生产工具,它们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与传统产业相比,这样“新意盎然”的经济形态,对开放性的要求更高。开放,既是产业内部互融互通,也强调跨领域、跨区域选择要素资源。这是由数字经济自身特性决定的。只有在开放环境中,数据才能实现赋值、增值功能;也只有通过开放式创新,才能为数字产业化提供有力技术支持。秉持开放理念,健全数字产业化发展机制,让高质量要素资源在京津冀乃至更大范围内“走出去、引进来”,这是改革的指向,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4-08/07/content_143094_1137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