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与社会服务
中国经济时报: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勇争先善作为
发布时间:2024-02-28


中国经济时报 20240228A06特别策划

https://jjsb.cet.com.cn/zgjjsb/20240228/A060024.jpg


坚持贯彻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在产业承接对接、区域协同创新、交通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推进民生福祉等多个方面,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了天津贡献。

张贵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天津坚持贯彻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在产业承接对接、区域协同创新、交通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推进民生福祉等多个方面,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了天津贡献。

坚持“一盘棋”思想

2015年,国家制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实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和“一体化”发展,推动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天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决策部署,始终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机遇,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内生动力,坚持“一盘棋”思想,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牢牢把握“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力支持与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在协同发展中定位天津角色、尽好天津责任、展现天津作为。

一是积极与北京市、河北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各区、各部门对接走访京冀高达230多次,京津“1+7”、冀津“1+6”协议全面落实中,协同发展的纽带越来越牢固。二是三地共同谋划建立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机制,党政主要领导、副省(市)长、京津冀联合办、专题工作组四个层面,形成贯通决策、协调、执行的协同工作体系。三是聚焦高水平功能区建设,平台赋能协同发展。天开高教科创园正式启航,努力探索“学科+人才+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得以提升。天开园“一核两翼”累计注册企业达到1117家,正在成为天津科技要素汇聚的智力增长极,持续拓展京津冀合作广度和深度。

融入京津冀产业协同

天津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强化京津同城效应,加快双城联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加强科创园区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一是不断优化承接结构和发展环境,深化部市、院市、校市、企业与地方等对接合作,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完善承接载体功能和配套政策,积极吸引各类企业总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金融机构入驻天津。北方汉王、联汇智造、中国核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落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赋能加速。二是统筹优化天津市承接格局,市区联动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4900家。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注册企业超1400家。武清京津产业新城规划建设方案获批实施等。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建成投用,窗口辐射带动功能逐步显现。三是融入京津冀产业协同,三地工信部门建立对接合作机制,联合开展产业协同课题研究。天津市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均签署超百亿元5G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电信总投资超百亿元建设京津冀大数据智能算力中心。

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推动协同发展,根本在于创新。京津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根本动力,明确了天津的努力方向和基本任务。

一是天津积极推动京津创新资源有序流动和开放共享,推进三地创新政策互动,鼓励三地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团队跨区域利用科技资源。天津与北京、河北实现了三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中小企业跨区域利用科技资源更加便利、快捷。二是随着京津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天津积极探索“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协同创新新模式,推动科技协同创新迈出新步伐。通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化产业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同驻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跨区域共建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天津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三是支持三地开展协同攻关。启动实施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围绕智能制造、精准医疗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累计立项100余项。整合京冀共建产业创新联盟以及涉及农业、半导体行业、新材料等多个行业的专业产业联盟创新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建设成效显著,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增长迅速,协同创新水平显著提高。

共筑“轨道上的京津冀”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发达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是区域一体化的坚实基础和保障条件,也是打破城市封闭交通体系、提高出行便捷度的需要,更是疏解城市功能、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的需要。京津冀抱团发展,交通一体化必须率先行动。

一是天津持续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畅通京津发展轴,做强海港空港“双枢纽”,从铁路、公路网络建设、机场枢纽建设、京津冀港口群建设四个方面发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坚强的“骨骼系统”。二是着力打造国家铁路客运枢纽。轨道交通是京津的“主骨架”,天津积极构建“4234高铁网”,聚焦铁路与轨道枢纽,打造京津区域交通枢纽,取得了显著成就。重点强化京津、津雄发展轴,打通津承、津沧和津雄等廊道,形成京津、京沪、京滨、津兴4条高铁联通京津双城的交通格局。初步实现京津雄0.5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通达。三是积极推进京津冀港口群协同发展。不断优化提升天津港区服务辐射功能,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京津冀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一张图”清晰展现,交通一体化已将三地紧密串联,有力地推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跨省市快速流动,成为活跃整个区域经济的脉动。

共护碧水蓝天净土

绿色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京津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天津市委、市政府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天津与北京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牵头制定首个区域环保标准,与京冀生态环境系统形成合力,跨界污染应对能力明显提升大力推动“铁腕治污”。二是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天津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与京冀共同部署、全面发力,为三地人民群众守护一片碧水。三是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天津坚持用“绿色系数”评价发展成果,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坚实。

持续推进民生福祉

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天津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逐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兜牢民生底线,让人民群众不断有新的获得感。”天津与北京加强社会事业合作,把改善民生福祉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把疏解功能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结合起来,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异地社保、医疗、养老、教育民生实事,切实提高区域公共服务普惠性和均等化水平。

一是深化办医合作,促进医疗资源共建共享。天津与京冀两地围绕定点互认、异地就医、医药联合采购和协同监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三地医疗资源规划布局、互通互利取得显著成效。二是深化教育领域合作,促进教育资源协同共享。积极承接北京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向天津转移,对接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合作高校,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发展机制。三是深化社会保障合作,促进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天津推动落实京津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工作许可和审查结果互认。天津在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发展中积极作为,让更多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果。

(作者系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教授)

原文链接:https://jjsb.cet.com.cn/show_533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