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2023年12月29日 第09版:理论创新
刘维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并强调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日前,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南开大学数字经济交叉科学中心、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数字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共同交流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共谋共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任务、新思路。
一、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新优势
从全球来看,数字化、智能化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也是未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全球价值链掌控力的关键。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指出,世界各国已围绕着新科技革命展开激烈竞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以往的经济社会的运行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数字成为生产要素,使因资源短缺、环境损害而陷入困境的传统工业化焕发新的生机。数字化和绿色化结合将生成新质生产力,从而使工业化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即新型工业化阶段。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体现在新的增长源泉、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组织形态、新的基础设施和新的发展赛道五个方面,要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循环化利用,集约化布局,绿色化生产,多样化主体,融合式发展,开放式合作。南开大学数字经济交叉科学中心主任佟家栋提出,数字经济代表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新时期形成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而数字经济中的新生产要素逐渐成为继全要素生产率之后全球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新动力引擎,加入数字化知识和智能的“智慧”部分,可以更加凸显出数字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
二、以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为引领,构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新格局
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正在深刻改变全球产业链的布局方式、成长路径和竞争逻辑。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友金认为,数字经济正推动全球经济加速出现“去中心化”“权力分叉”和“产业融合”现象,但同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也面临动力不够强劲等隐忧,提出应聚力重点产业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从数字技术关键环节突围构建产业链非对称竞争优势,发挥大国优势打造数字技术引领的自主可控全产业链体系,数字赋能“一带一路”建设,拓展重点产业链成长回旋空间,加强全球产业链对接合作等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海舰认为,数智化、绿色化和融合化产业体系现代化的核心特征,是需要建立创新引领、协同融合、先进开放、有序链接、畅通循环、安全韧性的系统观,实现体系制胜。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认为,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产业化部门和产业智能化部门共同构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应以人工智能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尤其通用人工智能应被视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基石,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和发展,长期着眼,立足实际,通过基础研究+制造业应用,创造出新的生产方式和创新循环体系。
三、发挥数字经济赋能效应,供需双侧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从需求侧而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4亿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同时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体量和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也使中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中间品市场。从供给侧来看,建设高标准国内要素大市场,有助于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并对国际优质要素产生“虹吸效应”,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创新升级。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提出,产业数字化发展格局具有互补性、动态性与战略性特征,并且大数据的先行者比追随者和非采用者往往表现出更强的生产力优势,同时人工智能人才往往集中在少数超级明星公司,数字化产业投资、数字化人力资本深化和以大企业为中心的地理分散式集中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内在方式。南开大学交通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维林梳理阐释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认为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声誉效应、明星企业效应和长尾效应的赋能机制,从需求侧推动居民消费需求增量提质牵引和催生优质产业供给,促进产业规模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水平,从供给侧加强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支撑,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和产品链“四链协同”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执笔人:刘维林,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原文网址: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3-12/29/content_143094_185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