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与社会服务
天津日报:链链相通 拧成一股绳
发布时间:2023-06-21

思想会客厅

链链相通 拧成一股绳

对话人:

杜传忠  南开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闫   丽  本报评论员

在经济的大系统中,科技、人才和产业相互依托、互为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贯通起来,链链相通、环环相扣。

闫丽:产业越向高处进阶,越需要创新的驱动、人才的支撑。如今,我们的产业优势领域正在从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拓展,这就更加需要三链的高效联动、融通发展。

杜传忠:是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体系化”,而体系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更加紧密地契合起来、更加高效地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更优良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一点,正是为了解决经济活动、科技活动中各类“孤岛现象”,譬如科研成果转化不畅、人才培养脱离需求、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困难等。打通科技、产业、人才的连接通道,以融合发展来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整个产业体系必然迸发出强大活力、强劲动能。

闫丽:现代经济发展是由各种链条交织组成的,产业、创新、人才等不同链条有不同功能。就像一根粗壮的麻绳往往由几股不同方向的细绳缠绕交织而成,对于产业发展来说,我们如何让这些链条更好地拧成一股绳?

杜传忠:任何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是由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各种链条交织驱动实现的。在一个链条传导畅通的体系内,企业的人才需求、产业的技术难题与政府服务、科研创新的着力点是精准匹配的,知识、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加快集聚并实现互联相通。这种“人才强—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近年来,天津组建了生物医药等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这些都是连接企业与人才的极有针对性的平台。不同的人才、技术在这个平台上集聚起来,联盟对人才和项目的“虹吸效应”激发出协同创新的合力,也是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的体现。

闫丽:从更大视角看,区域协同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意味着产业、创新与人才的更高水平协同。在加强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上下功夫,抓好“三链”融合一条龙,是我们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协同发展的撒手锏。

杜传忠: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的领域之一,产业协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区域发展的质量与成效。不久前出台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京津冀产业分工定位更加清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在不同的链上,三地资源禀赋不同、优势和特点也各不同,我们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如,天津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绿色石化等产业,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布局。既完善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让京津冀优势互补、紧密衔接,也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区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构建一个梯次布局合理、上下游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链体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区域协同发展态势加快形成。

闫丽:近水楼台,能不能得月,要看主观能动性。不久前开园的天开园,已汇聚起众多创新创业项目,建设天开园,就是要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供载体平台,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找准短板着力“补”,瞄准长板大力“拉”,才能念好三链融合的“融”字诀。

杜传忠:主动进取,才能“得月”。就天津而言,产业优势有、科教优势有、人才优势也有,关键在于下足融合功夫,形成系统集成效应。还是以天开园为例,它有效集成了政府的政策优势,产业场景和需求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优势,为进一步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三个链条中,产业链是核心,创新链和人才链都是为产业服务的。打造好、利用好对接平台和融合发展载体,同时下大力气梳理重点产业链细分领域,围绕产业链重点、堵点、难点和痛点,精准布局创新链和人才链,实现三链更高效对接融合,一种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的“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3-06/21/content_159_78486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