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 2023年01月04日 第02版:要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明确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围绕中央政策,近期各地也纷纷开展实际行动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对此,专家表示,这些行动有利于稳预期、强信心,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四类举措提振民营经济信心
连日来,多地以实际行动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河南召开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壮大民营经济总量重点任务;陕西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落细落实助企纾困各项政策举措;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赴部分当地民营企业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雪洁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各地政府提振民营经济的举措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以天津、陕西、河南等省市为代表,通过召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或企业家座谈会,积极回应中央政策,充分了解企业家心声,传递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类以浙江、重庆等省市为代表,主要领导深入一线调研民企实际困难。“调研范围既包括阿里巴巴集团这种大型领军企业,也包括很多中小型创新型科技企业。深入调研不同类型的行业与企业,才能了解企业真正面临的困难以及所需要的帮助,从而出台更具针对性的举措。”白雪洁表示。
第三类举措是在税收、金融支持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发力,通过出台例如发放优惠的低利息贷款、延缓缴纳社保费、在财政可支持的范围内减免厂房房租等扶持举措,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优惠条件。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政策,这也是第四类举措。比如能否加大免息贷款的力度等,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行业发展现状以及企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等因素,针对性地展开一系列破除“玻璃门”的政策探索。
白雪洁认为,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上述四类举措的实施既有稳预期、强信心的作用,也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特别是针对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痛点和难点,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当然可能也有部分企业尚未感受到政策的温暖,这也说明如果只是从激励、税收、贷款等方面采取差别化优惠性政策,可能多是帮助企业渡过一时难关或解决系统性风险问题。从长远来看,提振民营经济信心更重要的还需要优化营商环境,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切实保障民营企业能够安心地、大胆地去经营。”白雪洁说道。
精准施策因地制宜为企纾困
2022年以来,各部门密集出台民营企业纾困政策:商务部印发《关于用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支持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通知》,鼓励各地用好服贸基金等直接融资手段,推动金融信保机构与服贸基金合作开展金融服务创新,缓解外向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国人民银行等6部门发文,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国资委部署做好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屋租金减免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4部门扩大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范围……
展望2023年,政府部门应如何发力更好惠及广大民营企业?在白雪洁看来,政府部门特别是商务部门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需要更准确地把握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目前中国大量民营企业仍是中小企业,政府部门在精准施策时,不能忽视众多中小企业以及个体户的诉求。”
二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尤其需要因地制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各个部门协同起来,就本地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成长空间、自身优势、发展走向等因素,制定和出台更具有地方可操作性的扶持政策。”白雪洁进一步补充道。
三是支持中小企业更好融入数字经济发展大潮。白雪洁表示:“政府部门应主动为企业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把数字经济的发展与中小民营企业的数字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中小民营企业数字化竞争能力。”
谈及企业应如何把握政策红利,实现高质量发展时,白雪洁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也是中小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需要拓宽对创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中小民营企业还需具备前瞻性眼光,在保证生存的同时,还应考虑如何更长远地生存,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见习记者 洪剑儒
原文链接:https://epa.comnews.cn/padphone/content/202301/04/content_3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