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教师周密、刘秉镰在《经济研究》2017年第2期发表了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是必由之路?——中国式产能过剩的经济解释》一文,首次从经济学原理上对当前热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题进行理论解释,以下是论文主要观点。
近年来,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分别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中国式产能过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实践背景和主要动因。与西方发达国家以金融冲击和失业增加为特征的危机不同,中国式产能过剩集中表现为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等14个工业品行业的产品严重积压,其中粗钢、水泥、平板玻璃最为严重。这三大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4.9%、75.7%、73.5%,接近或低于75%的产能严重过剩衡量值。上述14个工业品行业的过剩产能集中于两大领域:一类是煤炭等与普通商品市场密切相关的上游基础原材料产品;另一类则是炼钢、炼铁、水泥、电解铝等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上下游产品。
作者根据上述中国最新实践,立足于普通商品和住房特殊商品的二元市场,在传统供需平衡模型中引入退出价格和饱和需求等新假设,采用包含凯恩斯国民收入和斯拉法工资-利润思想的曲线表达,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表现、成因与本质进行分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学理论解释。指出:
第一,这一轮中国式产能过剩的本质不能简单归结为宏观意义上资源配置扭曲导致的体制性、制度性产能过剩或周期式过剩,而是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后,从传统的退出价格式过剩转变为商品和住房二元市场叠加的饱和需求式过剩。
第二,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是:中等收入阶段需求结构变化之后出现的饱和需求。这种阶段性结构变化不是单一普通商品市场的变化,而是普通商品市场的消费需求结构变化叠加住房市场的需求属性结构变化的综合结果,具有典型的中国本土特色。具体来看,由于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普通商品市场受到“饱和需求陷阱”的约束,资金转化为消费的过程受到阻碍,出现商品市场的饱和需求式过剩;受到阻碍的资金进入住房市场后,又面临住房市场饱和属性所带来的“投资偏好陷阱”,并随着凯恩斯调控政策的变化,形成住房市场的饱和需求式过剩,且进一步引发了二元市场中的“劣驱良”效应,使得凯恩斯主义政策失灵,经济“脱实向虚”。
第三,应从宏观调控体系转向和重构上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凯恩斯主义转向二元市场精准分类和联动调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住房市场作为重构宏观调控体系的起点。针对普通商品市场中的“饱和需求陷阱”,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之前,优先探索新需求是什么和在哪里,解决“供给什么”的问题;针对住房商品市场中的“投资偏好陷阱”,解决“为谁供给”的问题,形成以供给方向和供给对象的结构性调整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